《判解研究》总第99辑|目录及编辑后语
2023年1月9日      ( 正文字号: )
文章标签:民法典
[ 导语 ]

《判解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法律专业连续出版物。秉持“加强判解研究,推进司法改革”的宗旨,立足于审判实践和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研究,为理论与实务构建了对话的“桥梁”,积极推动国家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的发展。

[ 内容摘要 ]

《判解研究》选文紧密结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相关判例,对当今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内容分为专论、法学专论、判例评析、域外传真、编辑后语几部分,关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 内容 ]

一、《判解研究》丛书简介

理论研究需要沉淀,不览百家言,岂成一家说;司法实践需要积累,未历千端案,怎有秦镜悬。精意覃思,踵事增华,我们前行虽缓,但希冀掷地有声、余音绕梁。《判解研究》编辑部期待与您共同构筑理论与实务的平台,为法治事业贡献学术之力。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主编:王利明

执行主编:姚辉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出版周期:每年出版四辑

二、目录

(一)专论

王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研究

邓纲、王毓琢:民法典视角下的预约新说

(二)法学专论

何建:论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清偿责任认定

孟强、张晨:论购置款抵押权超优先受偿顺位之确定

李喜燕、卢锡涛:公益捐赠纠纷司法适用的反思与立法重构

马光泽:指导性案例如何导入司法过程:路径、方法与区分原理

范春莹:论结建人防工程上私人权益的法律构造

董新辉:共同担保的内部追偿:《民法典担保解释》第13条的解释立场与适用规则

许佳莹:论行政追偿制度的适用困境与出路——以追偿的合理限度为中心

贾辰歌:《民法典》时代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路径展望

(三)判例评析

陈樱、张曦:互联网平台多角用工模式劳动关系的认定

巫朝鸿:行为保全制度的体系价值与司法适用

三、编辑后语

在中国文化里,9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自古以来,数字9就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偏爱,“9”不仅是尊贵和适度的象征,更是寓意着长长久久。二九相重,故称作重阳,为长久之意。筚路蓝缕,久久为功,《判解研究》来到了第99辑的路口。回首过往,我们陆续看到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的颁布施行,盼来了几代民法学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的诞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法治历程的里程碑事件,亲历了中国社会的跨越性发展,这无疑是我们莫大的荣耀。

不知不觉《民法典》已经正式走过两个年头,海纳百川的法典厚重感渐次凸显,但诸多论争并未因法典的出世而尘埃落定,恰恰相反,一段新的探索之旅可能刚刚开始。在法学研究业已从立法论迈向解释论的当下,本丛书始终关注“立足实践、深挖理论”的优秀作品,本辑继续刊载民法典解释适用的系列文章。王东法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法理和实践,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的清晰蓝图。邓纲教授聚焦《民法典》最新吸纳的预约合同规则,深挖预约合同的实践难题,并以解释论为视角探讨解决之道。孟强教授关注的是民法典担保物权新规则中的问题,自购置款抵押权入法以来,其优先于担保物权优先受偿的超级优先力使其备受争议,何以解释适用能够平衡各方利益,该文展示了作者的答案。相较担保物权新规则,混合共同担保中的追偿权问题在旧担保法解释中未能得到良好解决,新担保制度解释的出台虽有助于消弭争论,但无疑又引发了学界新一轮的争辩,新担保制度解释对共同担保的内部追偿权是何种立场,又应如何适用,董新辉研究员的文章或许可以给读者些许启迪。追偿理论不仅在民法学说与判例中存在争议,在行政法的视野里,追偿制度同样遇到困境,许佳莹博士立足于实务案例中的难题,以追偿权的限制为视角旨在探明行政追偿的前路。不难发现,《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并非“毕其功于一役”,学术共识的寻求,仍有待法律同仁念兹在兹、经久不息。
法律与法学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已得到广泛应用,技术革新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法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判解研究》始终致力于为传统民商法中的现实问题寻求对策,也力图在转型社会下为新兴问题寻找妥适答案。当前,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平台内多采灵活用工模式,劳动者与平台之间通常不存在劳动合同,劳动者受到伤害时往往无从获取救济。即便合同自由系合同法的基石,但无条件地遵从合同自由并认可平台企业运用优势地位和算法技术弱化雇主责任的初始动机,无疑不能妥善解决这个时代提出的新挑战。陈樱法官立足外卖平台劳动关系的个案,结合规范文件的最新发展,秉承利益平衡的思维,构建了新用工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认定方法,对于类案的裁判颇具借鉴意义。技术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双刃剑效应,作为法律人而言,我们不仅需要以良好的制度保障和鼓励技术创新,也需要秉承良善的初心对技术的发展予以规制和指引,以发挥其积极效应,消解其副作用。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正是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互动中得以历久弥新。
沉浸于判解的源头活水,立足本土,深耕理论,服务实践,面向未来,这是编辑部的共同坚守。稿件编辑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思考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更是我们领略作者的学术风采并尽可能使之以优雅姿态呈现于世的过程。一路走来,《判解研究》编辑部将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希冀密切因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持续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平台,继续做好我们热爱的这份事业。在这个时空的汇聚口,推动开放、理性的讨论以凝聚共识,无疑正当其时。希望各位作者能够在中国的学术大地下持续开垦,时光酿成的甘酒,属于每一个坚持法治事业的你。

(撰写人:阙梓冰)
发表评论
推荐阅读
今日头条 |“提前还贷”的法律要点与风险防范
对于提前还贷问题,是否构成违约需要根据合同内容具体判断,并且借款人难以依据格式条款或情势变更事由抗辩
今日头条|劝人饮酒可能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本文将通过梳理现行法律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分析同桌共饮者相关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
今日头条|《民法典》如何保护肖像权?
《民法典》删除了侵犯肖像权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同时,还明确了五大类肖像权合理使用的情形。
热门排行
学术公告
相关文章

编辑:刘茜雅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