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力体系与科学规范:民法典立法笔记》
作者:孙宪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民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其在我国民事权利理论、法律行为理论、民法裁判理论、民法典编纂理论方面作出贡献,学术观点在德、日、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地受到相当的关注。
本书作者孙宪忠教授亲历了《物权法》1995年开始起草以来历次民法的重要立法活动,又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连续数年提出编纂民法典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在民法典编纂中,孙宪忠教授提出了包括民法总则在内的十余项议案,以及二十余项人大代表立法建议和立法报告,此外还发表了为立法提供理论准备的多篇论文、文章和演讲。本书就是从这些成果中选择而来,既是作者的核心民法思想,也反映了民法典编纂的立法与学术历程。
2.《民法典编纂的历史之维》
作者:马小红 孙明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马小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明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书并非民商法学者的著作,而是法史学人的心血与成果。民法典不仅是社会经济生活在法律上的反映,更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总结和体现。因此,编纂《民法典》就成为所有法学人的共同使命。此次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抄其他国家地区民法典,关于如何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就成为法史学人必须面对和担当的职责。本书即是法史学人关于这一历史使命所提交的答卷。全书分为两大篇,立足于法的历史性、时代性以及传统和创新的关系,“讨论法史学科如何将历史引入民法典,让民法典得以扎根于中国固有之法律传统”;全书以对话讨论的方式行文,包括“民法典编撰应坚持的历史规则”“民事习惯在民事立法中的地位与价值”等主题。
3.《民法典与社会转型》
作者:石佳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语国家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兼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兼任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奥弗涅大学、图卢兹大学、佩皮尼昂大学等客座教授及博士生合作导师。
本书共有十一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社会转型与法典化的复杂关系。民法典被誉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宪法”,是因为其蕴含了现代社会赖以立足的最基本要素(所有权、家庭和契约等)。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法典尤其负载特殊的使命:奠定新的法律秩序、孵化新的社会阶层、确立新的社会价值观。民法典在此背景下,将成为“权利宪章”,发挥“权力启蒙书”的作用。当然,也必须看到:民法典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也必然有其限度,在总体上,民法典必然与其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土壤相适应;民法典在发挥整合社会秩序的“准宪法功能”的同时,必然受到宪法原则的辖制与辐射。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朱鸿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