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
作者:张卫平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张卫平,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会长。
本书从比较的视角对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归纳两大法系的共同点,并于苏联及东欧民事诉讼以及我国民事诉讼进行比较,重点是找寻和发现两大法系与以苏联及原东欧国家为代表的诉讼体制的根本差异,被誉为是以辩论主义为支点的比较民事讼理论经典。本书立体地刻画了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并进而阐明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体制生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素。由于现行民事诉讼体制是原有社会体制的产物。有悖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民事纠纷解决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已经不再适应我国民事诉讼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实现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通过转换体制,建构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民事纠纷解决的诉讼体制,这种转换后的新体制是以当事人主导为其基本结构的体制。
2.《诉权与诉的可能性》
作者:[德]康拉德·赫尔维格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
赫尔维格,德国著名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学,被大陆法系诉讼法学界誉为诉讼法学之父。
本书是诉权理论的经典之作。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3.《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作者:王亚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在书中试图用“对抗”和”判定”两个基本要素来把握、归纳渊源于西欧法律传统,并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民事诉讼所共通的深层结构。日本民事诉讼被视为体现这种结构的制度样本之一。本书就是通过对其各领域程序设计与运作的描绘分析,较完整而又具体地例示这一可称为“对抗·判定”结构的理论模型。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很难做到两全的课题是,如何既能够完整而深入地把握理解作为参照的国外资料,同时又提供真正可能切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参考。本书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而在方法上做出努力:就在于构筑上述有关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的理论模型,并试图利用此模型来对日本民事诉讼制度做出某种整体上的统一说明。作者希望通过这种虽然间接却可能发掘至深层的比较方法,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国民事诉讼的现状及审判方式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反思的材料或新的切入视角。
4.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导读版)
作者:[日]高桥宏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4
高桥宏志,现为东京大学副校长、法学部教授,是日本战后”第三代“民事诉讼法学的领先者。
本书是高桥教授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之大成,也是他民诉理论研究的顶峰。在他之后,日本民事诉讼法学界所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无法绕开他的相关理论阐述。高桥的理论观点常常被日本学术后辈称之为“高桥说”。本书曾经于2003年出版过,当时书名为《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2021年再次出版,译者张卫平在每一章前面加了导读文字,全书新增导读文字共计1万余字。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反响非常大,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民诉学界的必备工具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本书作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民诉经典译著,纳入天下博观译丛。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李永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