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214:书单 | 历史中的司法文化——探究明清诉讼之风
发布日期:2022/8/20      正文字号:
[ 导语 ]

站在历史的棱镜之中审视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制度、伦理、文化土壤的深度链接。与如今诉讼等正式的争议解决方式的蓬勃发展不同,传统法律价值似乎总与“厌讼”“无讼”挂钩。这一司法文化认知是否准确,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深重的社会经济之因?为解答上述问题,本书单选取三本有关明清时期诉讼与法律文化的著作,以飨读者。

[ 内容 ]

1.《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


                             作者:尤陈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5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副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

正如书名所言,清代诉讼之风这一话题在学界可谓聚讼纷纭。本书通过对旧有诉讼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反思,整合运用“法律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在考察儒家道德观对诉讼文化影响,对清代文献进行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三维分析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清代社会中诉讼相关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沉浸式体验,彰显本书的理论深度与人文关怀。

 

2.《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中华帝国晚期的讼师》


                             作者:梅利莎·麦柯丽

                             译者:明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3

 

梅利莎·麦柯丽(Melissa Macauley),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其1998年出版的《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在次年被美国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为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明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航法律评论》主编(联合),兼任中国法律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直到如今,宋士杰(谐音“讼师杰”)巧舌如簧、颠倒黑白的故事仍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明清时期,“讼师”究竟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为何会成为政府官员和“良善”士绅鄙夷的对象,又如何引发民众对“律师”的责难与厌讼,本书以“讼师”为叙述对象,力图揭示一条隐蔽于诉讼当事人与正式法庭的纽带,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考诉讼之风颇具参考价值。

 

3.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编者:王亚新、梁治平、赵晶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5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梁治平,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书院、光华法学院双聘全职兼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学分会理事,《法律史评论》编委。

从日本学者的视点审视明清审判之风,可以帮助我们在广阔的比较法视野中,挖掘中国古代法律及法制文化的特色与意义。本书三位编者意欲充分发挥日本作为东西方连结点的特殊背景,从法文化的考察出发,整合日本学者对明清时期诉讼制度的法源、法秩序的观点,剖析“法”“约”的内涵,层层深入,探讨讼师现象、诉讼社会文化的变迁。可以说,本书是日本学界对我国明清时期司法文化研究的经典集萃,对于所有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不容错过。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颜佳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编辑:鲍生慧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