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
作者:陈柏峰、尤陈俊、侯猛编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陈柏峰,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校人才办公室主任、基层法治研究所所长,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
尤陈俊,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基础法学教研中心副主任《法学家》副主编、青年长江学者。
侯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集刊)负责人。
我国在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发展出了政法法学、法释义学与社科法学三个流派,在生产力发展、生活变迁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法学研究也应当超越单纯的法律视角,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多元角度提出新的思路与方案。社科法学是如何思考与做研究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本书是由陈柏峰、尤陈俊、侯猛等人组织的“社科法学连线”的“对话”系列活动的文字结集。活动所邀请到的对话人主要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法律学者,包括苏力、冯象、梁治平等,以及其他人类学者、法理学者和部门法学者等,共计11场对话,外加3场年轻学者参与的学术前沿讨论。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多元社科法学的发展历程,开阔法学研究的视野。
2.《街头的研究者:法律与社会科学笔记》
作者:贺欣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贺欣,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法学硕士,北大法学本硕,四川人,现任职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导。
近年来,社科法学、法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日益受到法学界的关注,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事实与当代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是一个有待不断发掘与研究的问题。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是什么?法律如何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当代西方法律和社会科学的理论,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和社会现象揭示了法律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本书也为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及运作以及法律的性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当下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作者:瞿同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瞿同祖(1910-2008),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员。后去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5年回国,历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湖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法律与社会科学中,法社会史研究是一处独特的研究领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瞿同祖以跨学科的思维进路与开放的学术态度,开创了法律社会史研究的新方向。中国法律社会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中国法律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在传统与习惯基础上建立现代法治?本书是我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开山著作,从家族、婚姻、阶级、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学思想五个方面全面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全貌,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为中国法社会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