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18年5月30日 第32688篇《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
从议行合一到合理分工:我国国家权力配置原则的历史解释
作者:张翔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议行合一”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权力配置的重要原则,一度也是我国的主流学说,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争议。马克思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描述,最早提出了在职权、组织与人员三个维度上的“议行合一”,但其重点在于批判资产阶级议会制。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反官僚”立场,但在列宁思想指导下的苏俄(联)的苏维埃制与“议行合一”的构想有明显断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经历了从苏维埃制、边区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变化,到1954年宪法时已经表现出国家权力的实质分化。而1982年宪法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以及其他经验,提出了国家权力配置的新原则即“彭真三原则”,探索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理解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络,可以从历史维度为我国现行宪法下的国家机构的宪法解释提供依据。
关键词
议行合一;政权组织;权力配置;巴黎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结构框架
一、巴黎公社与马克思的描述:原旨意义的三维度“合一”
二、列宁的构想与苏维埃制
(一)列宁的构想:原旨意义的延续与“反官僚”
(二)苏俄(联)制度的实践:“议”、“行”分离
(三)《共同纲领》:“双政权机关体制”外观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四、1954年宪法:国家权力的实质分化
五、1982年宪法: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
(一)历史教训:权力过分集中
(二)“彭真三原则”:“议行合一”的替代方案
(三)制度确认:三个维度上的“议行分离”
结论


(责任编辑:郭咪萍)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郭咪萍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