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18年8月19日 第32898篇《法学家》 2018年第3期
禀赋效应、诉讼要价与精神损害赔偿———基于地方司法统计数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作者:杨彪 中山大学 
内容摘要
若要对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量化估算,则必须强化对受害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诉讼要价的心理机制,还原损害的本来面貌,使裁判更接近于真相。本文利用广东省2011-2014年侵权调解案件统计的面板数据,对争讼权利类型、诉讼禀赋效应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格权的禀赋效应比财产权的禀赋效应更高这一理论假设并不成立,权利的确定性才是决定诉讼禀赋效应强度的关键因素,受害人对精神损害的认知受到复杂情势的影响,显示出很强的可塑性。在权利价格共识偏弱的案件中,投机获益而非公平受偿往往是受害人提出赔偿请求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未来的司法建设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划定权利边界和应对策略性要价。
关键词
禀赋效应;精神损害赔偿;诉调比;民事侵权案件;认知心理学分析
结构框架
引言: 问题的提出
一、偏好差异、禀赋效应与精神损害赔偿: 理论假设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一)总体思路
(二)样本与数据
(三)变量和模型
三、统计检验与结果发现
四、结论与讨论


(实习编辑:呙雨晴)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郭咪萍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