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19年2月17日 第33443篇《法学研究》 2018年第6期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丁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摘要
关于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研究,当前的主流观点采个体主义的立场,将个人信息视为私权的客体,以域外经验为证,认为私法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相关隐私权益。实际上,域外的相关法律并未承认个人信息权有对抗不特定第三人的效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以私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益也常遇到困难。对隐私权益必须进行场景化的理解,个人信息流通具有公共性价值。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在于防范相关风险,促进个人信息在具体场景中的合理流通。宜通过“消费者法化”,重新激发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活力;同时,采取公法框架进行风险规制,保护个人信息。 
关键词
隐私权益;个人信息;私法保护;消费者保护;风险规制
结构框架
一、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核心观点
二、域外经验的重新解读
(一) 美国经验
(二) 德国经验
(三)欧洲其他国家与欧盟的经验
三、法律原理的重新理解
(一)隐私权益的侵权法保护
(二)个人信息的财产法保护
四、隐私权益的场景化与社群主义理解
五、迈向个人信息的消费者法与公法保护


(实习编辑:罗寰昕)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熊超成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