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论文集萃>民法>正文
2021年12月22日 第35996篇《政法论丛》 2020年第4期
《民法典》与信息社会——以个人信息为例
作者:王洪亮 清华大学 
标签: 个人信息   数据   隐私权
内容摘要
从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特征出发,处理个人信息问题时需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流动的关系,构建政府、信息处理者以及信息主体之间共生共存关系。首先,《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了比较窄的个人信息范围,没有完全反映技术的发展,也没有完全覆盖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其次,《民法典》将个人信息分为私密信息、公开信息以及一般个人信息,对于私密信息,通过隐私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双重保护,但双重保护会带来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必要性。依据《民法典》,信息主体享有查询、复印、更正以及删除等权利。这些权利均不构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流动的障碍,属于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最后,《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了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适用该规则的主体既包括信息收集者,也包括信息处理者,甚至包括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主体。信息处理者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合法、正当、必要且最小够用。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处理者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须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知情同意是信息主体的核心利益,不可让渡。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信息主体;私密信息;信息控制者;信息处理者
结构框架
一、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的界定
(一)个人信息内涵的沿革
(二)《民法典》中个人信息的新发展
二、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的赋权
(一)个人信息的分类保护
(二)个人信息权益的权利内容
(三)个人信息的财产利益内容
三、信息社会下个人信息处理的准则
(一)义务主体问题
(二)合法、正当、必要且最小够用
(三)同意
四、结论


(实习编辑:廖栩)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编辑:胡新平

向编辑提问:

分享

扫二维码
用手机看民商
用微信扫描
还可以分享至
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本网站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全部运作资金 Copyright◎200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0855号  
E-mail: ccclarticl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