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第36511篇《法律科学》 2022年第5期
因帮助他人而受害的私法救济——以江歌案民事一审判决为例的考察
内容摘要
“江秋莲诉刘暖曦案”的事实特征是“因帮助他人而受害”。相关私法救济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情谊行为、见义勇为、紧急救助、无因管理为代表的合同导向式救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由意志因素,描述了法律事实的全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于向被帮助人主张权利,却不利于一次性解决三方主体的全部纠纷。二是围绕陈世峰的杀害行为和刘暖曦的未予救助行为的侵权救济。对不作为侵权的归责聚焦于行为人有无作为义务,存在因果关系难题,不同要件之间高度融合,进而导致阶层式构成要件理论的失灵,归责不得不过度倚重价值判断。为避免任意归责,有必要参考合同导向救济判定侵权救济中的积极义务、确定责任形态和责任范围。不作为和作为结合的侵权责任有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补充责任,其中补充责任为原则。责任份额的确定应以原因力为主,兼顾过错程度。
关键词
江歌案;合同导向;私法救济;见义勇为;责任形态
结构框架
问题的提出
一、因帮助他人而受害的合同导向式的救济
(一)情谊行为:并非法外空间
(二)无因管理:包含道德期许的准合同
(三)见义勇为、紧急救助:更为强烈的道德宣示
(四)合同导向式救济的总体特征
二、因帮助他人而受害中的侵权归责问题
(一)因帮助他人而遭受损害的侵权归责原则
(二)不作为侵权归责难题的焦点:因果关系
(三)不作为侵权构成要件的特性:融合性和价值依赖
(四)侵权救济对合同导向救济的依赖
三、不作为和作为结合的侵权责任承担
(一)责任形态
(二)责任份额
结语
(实习编辑:王懋祺)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rUXgzyxBLxcIf0Kh3PzjU_TftQZ39cxYqQGEYuMu_Y_SdYad8vLfAGBTleKQMLkPyHdWYX_pNjapnH5m9g6TrID1ezccKACG2YPag6ae9Bmfoj_oHSD_Jg==&uniplatform=NZKPT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