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第36723篇《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2年第6期
论人格的纯粹性——以人格与财产的关系为中心
内容摘要
在以往的论述中,人格与财产的关系缺乏清晰的格局,生命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但源自伦理学的人格具有纯粹性,其虽经由法律的形塑形成了权利主体、权利能力、权利对象、权利基础四重内涵,但从未真正发生人格财产化现象。具体而言,人格权的性质与内容可以基于人格的道德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获得解释,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不属于人格权的内容,人格尊严虽然是财产权的价值来源但本身并非财产。从认识论上看,财产具有直观性,物上“人格”作为认识论上对象不可知的产物,是包含了经验等主体认识的“直观”,与本体论上的人的主体性并不矛盾,财产人格化也无从发生。物上“人格”具有形成交换价值、发挥促销价值和承载物质文化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都发挥财产价值的形成功能。
关键词
人格;财产;人格财产化;财产人格化;物上“人格”
结构框架
引言
一、人格概念的规范形塑
(一)权利主体与权利能力
(二)作为权利对象的人格
(三)作为权利基础的人格
二、财产直观性的认识论依据
(一)认识对象与认识结果的区分
(二)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
三、物上“人格”的财产构成
(一)形成交换价值的物上“人格”
(二)发挥促销价值的物上“人格”
(三)承载物质文化的物上“人格”
结语
(助理编辑:胡玥)
http://fzyshfz.paperonce.org/#/digest?ArticleID=907
作者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