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曾博士认为,“事物本质”概念作为税法解释类型化方法的基础,对拟制出判断税法事实的标准确实大有帮助,对达到税法“以简驭繁”、“统一公平课税”与“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也诚然大有裨益。但是,“事物本质”这个语词的意义过于含糊不清,由其引发的法律争议在实践中可谓层出不穷,引申出的“税收效率”与“税收正义”的价值之辩更始终萦绕在人们周围,大大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必须予以明确解决。
税法通常依据类型化观察对生活事实关系以典型的表现形式予以区分,并将它们分别拟制为存在的方式,这被称为实质的类型化。进而,执法者和司法者将推定为存在的事实关系适用于个案,采用允许反证的类型化观察法处理实务,这被称为形式的类型化。税法解释类型化方法的功能就在于概括出这些具有相同意义的类型事实,并由此抽象、拟制或推定为某个特定的概念,在税法规范中对该特定概念予以明确体现,使其直接发挥出规范作用。因此,当人们以类型化方法去判断法律事实并予以规范解释时,只需要对拟制类型的过程予以注意即可,而不需对立法意旨加以太多重视。曾博士认为,上述观点虽是符合逻辑的论述,却忽略了拟制事实关系的多样性,且回避了税法解释中立法意旨对于确立类型标准的重要作用,是存在明显缺陷的。
曾博士主张,以“事物本质”作为税法解释的起点是不全面的,任何法律都需要相对的主体按照立法意旨进行划分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如果只以“事物本质”作为单一标准,对同一税法现象、税法事实仍有产生不同理解的极大可能,难免会对形成统一的税法规范产生负面影响。与之相反地,立法意旨能够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对类型化标准进行阐明,继而依据该类型标准判定税法事实是否符合税法规范所规定的相关类型,从而有效解决过度类型化所产生的对于纳税主体给予差别对待的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事物本质”一词引发的适用争议,因此更加可取。
此外,税法解释中将立法意旨与类型化方法相结合的逻辑前提还在于立法意旨本身并不是不存在或不可知的。因此,曾博士在文中还对税法立法意旨本身的存在性与可知性进行了缜密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其严密的法学思维体系。
曾博士主张,在立法意旨“存在”且“可认知”的前提之下,应当将立法意旨与类型化方法相结合,继而对税法事实与税法条文进行类型化的判断和解释。
本文通过对传统税法类型化解释方法适用及其争议的考察,力图阐明税法解释中类型化方法与立法意旨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规范我国税法解释方法、促使国家机关高效利用有限的税收稽征资源、在税收法定主义的框架下寻求个案正义与税收效率的平衡等事项,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
(本文作者:孙艺玮,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链接:《论税法解释类型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