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成为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谦虚、好学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具备如此宝贵的品质,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葆活力,中华文明才能成为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至今仍然焕发出活力。可以说,这一思想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塑造了国人优良的品质。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到了治国的道理。美国虽然强大,却摆出一副“三人行,我必为师焉”的姿态,并以“好为人师”、“世界警察”的面孔出现在世界各地。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其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而是奉行单边主义国际战略,强制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这也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深陷各种泥潭。
作为一名教师和法学研究者,我更能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深刻含义。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学相长、向他人学习,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的教育规律。正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阐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另一方面,它要求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应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学习能使人“闻于四方”,“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这也是儒学重要的治学、修身理念。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深刻阐释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儒学的精要在于教导我们修身养性,做一个讲礼节、守道义、负责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又是一种为己之学、君子之学。我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体现了儒学对个人修身的基本要求,至少揭示出以下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是君子重要的品性,也是君子应当保持的生活方式。儒家认为,学习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只要一心向学,无论起点多低,都能展现生命的意义。好学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有好学的精神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求得一字便为师,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价值取向,对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同存异、在最大范围内达成共识,就需要人们积极与他人交流想法,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通过观点碰撞、思想交流,从中悟道觉理。孔子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因此,终其一生,孔子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即使圣人也有不懂的地方,更何况普通人呢?另一方面,好学还要求个人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善于接受他人批评,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其主张教学相长,鼓励学生“谏师”,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王阳明全集》卷六《杂著·责善》)
二者,格物致知,悟道觉理。所谓“格物”,“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1]在儒学看来,“好学”有极高的价值,应“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但“学”的含义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根本目的是悟道、觉理。所谓“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人之蕴蓄,由学而大”(朱熹:《近思录》)。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差距,不在于先天智力水平的差异,而在于后天的学习。正如康有为所指出的,“同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泽尔胜于陋学矣;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矣,通于百业,则胜于一隅矣,通天人之故、极阴阳之变,则胜于循常蹈故、拘文牵义者矣”(《长兴学记》)。因此,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内在修为,真正实现个人内心的自由。
三者,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何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中说:“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意味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向贤者学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十步之泽,必有芳草”(汉 刘向:《说苑·谈丛》)。人生在世,择师的惟一标准是导师的智慧和德行,而不是导师的学历和权势。遇见贤者,就要与其比肩,遇见不贤者,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犯过与其同样的过失。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自己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春风得意时,不可忘乎所以,落魄失意时,也不可怨天尤人。
四者,谦虚包容,有容乃大。首先要有一种谦卑待人的态度、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古人说,“君子以虚受人”。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泰山抔土不拒,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世事洞明,皆为学问,人情练达,均成文章。位居庙堂之高,理应礼贤下士,谦虚待人,不能颐指气使、忘乎所以。身处江湖之远,也应心系社稷,时刻关注天下苍生,而不可妄自菲薄,落魄沉沦。宝玉在璞不掩其光,宝剑入鞘不减其锋,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一个人只有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接受不同意见,才能成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人行,必有我师”,话语虽短,但却闪烁着无穷的智慧之光。我们要秉持这一精神,不断明德悟道、求学上进、谦虚包容,努力与时代同行。
作者: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稿件来源:王利明《法治:良法与善治》
责任编辑:曹美璇 助理编辑: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