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一、《判解研究》丛书简介
理论研究需要沉淀,不览百家言,岂成一家说;司法实践需要积累,未历千端案,怎有秦镜悬。精意覃思,踵事增华,我们前行虽缓,但希冀掷地有声、余音绕梁。《判解研究》编辑部期待与您共同构筑理论与实务的平台,为法治事业贡献学术之力。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主编:王利明
执行主编:姚辉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出版周期:每年出版四辑
二、目录
(一)专论
王利明、邢焱鹏:可预见规则判断标准的动态体系论——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63条为中心
(二)法官论坛
陈现杰:产品质量法修正与产品责任解释适用的若干问题
周寓先:“若非则不履行义务”约定真实意思辨析——生效合同中条款是否可能附条件
(三)数字法学专题
丁文严、毛添:数据司法裁判路径的观察、反思及拓补
叶翔:在线纠纷调解中人工智能应用的限度与规制
雷志富:算法价格歧视规制模式的转变:从个人信息保护到算法治理
(四)法学专论
岳业鹏:动态系统论视域下文艺作品的名誉侵权责任——民法典第1027条的解释论及实证研究
陈洪磊: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建构——新公司法第191条评析
(五)判例评析
张鹏:物权内容法定与“不动产转让限制约定”的效力——以“城开公司诉昆山市国土局案”为例
邓纲、林鸿:公司司法解散的认定要素辨析及制度完善思考——基于司法实务视角的现行立法评析
范兴龙、喻海倚: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性质与责任探究
(六)域外传真
栗鹏飞、王延川:韩国业务执行指示人制度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七)海外判例选介
赵西巨:医生的信息告知标准之重构:新加坡 Hii Chii Kok 案评释(下)
三、编辑后语
民商法学向来以渊博贯通、精深巧妙为名,规范、学理与实践之间的互补与联动,共同构筑了中国自主的民法学知识体系。每一次踏实的求解,都源自一个鲜活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始终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新的动力。在合同纠纷中,违约损害赔偿何以遵循可预见性规则始终困扰实践,王利明教授以此具体问题为切入,通过回顾可预见规则的缘起与发展,认为应采用动态系统论的方法构建可预见性判断的弹性化要素体系,并结合司法解释的新规则提出要素的查明、要素的位阶排序、要素的综合考量依次推进的适用思路。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视野,又有细致入微的实例剖析,桥接理论与实践,为可预见规则的适用提供了清晰易行的指引。
当前的民商法学研究早已从“照着讲”转变为“接着讲”,本辑法官论坛栏目为读者呈现两篇融贯比较法理论与本土实践的佳作。陈现杰法官聚焦产品责任规则的解释适用,认为产品的范围应增加动产添附物但不包括不动产,产品缺陷的实质标准应明确为不合理安全标准,产品责任的本质是生产者责任,提出将产品责任扩张至销售者是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选择。周寓先法官围绕实践中争议频发的“合同条款附条件”问题,正本清源地阐释了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规范意义,指出“若非则不履行义务”的约定无法被单一概括,而需要在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综合多个要素进行判断,文章的分析路径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颇具参考价值。
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可谓是数字法学研究的“三驾马车”,其中数据乃数字法学的元要素,算法规制系数字伦理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法治则是数字法治的核心应用场景,本辑数字法学专题旨在回应前述议题。丁文严研究员通过对涉数据既有裁判路径的反思,建议引入系统观念以建构更沟科学的司法裁判方法论。雷志富博士通过剖析算法价格歧视的形成机理与可规制性,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模式规制规制范围有限、规制重点偏离等缺陷,提出应转向更为直接有效的算法治理模式。叶翔助理研究员结合实践现状,分析了在线纠纷调解中人工智能在技术、价值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对在线纠纷调解中人工智能的角色定位、应用规制开展了有益探索。除数字法学外,本辑亦关注文艺作品中的名誉侵权认定、物权内容法定的界定、公司司法解散的完善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等传统民商法领域问题。《动态系统论视域下文艺作品的名誉侵权责任》一文主张在文艺创作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交锋中引入动态系统论,通过体系解释方法界定出版单位、登载平台等传播者的责任。《物权内容法定与“不动产转让限制约定”的效力》一文提出,对于出于正当需求且对于不动产权利市场交易不构成根本阻断的转让限制约定,应当承认其有效性,并设置必要的配套保障机制。《公司司法解散的认定要素辨析及制度完善思考》针对公司僵局破解机制开展了解释论研究,并对司法解释事由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进行了深入思考。面对当前碳交易有关制度立法供给不足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较低的现状,《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性质与责任探究》一文通过具体判例引入,从法理层面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可能的性质定位和权责边界。
探寻具体问题的解决路径,直指基础理论之要义是本辑所选文章的共同特点,也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自我期许。时光荏苒,《判解研究》又陪伴读者走过了一个寒暑,连续入选CSSCI 来源集刊是对我们的认可与鼓励,也是我们赓续前行的动力。越是令人目眩神迷的时代,我们越要坚守抱朴守一的心态,坚持品质,做好服务,继续做好沟通理论与实务界的“桥梁”,始终是我们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