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 > 法律书屋 >正文

书单书评|冤案是怎样铸成的——《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介评

发布日期:2014/11/14 正文字号:

文章标签:#法律共同体

导语

  不公正审判造成的冤案,将会给向司法主张正义的民众的法感情以致命的打击,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这本书并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同时面向学者和大众读者的一本佳作。阅读这本书仿佛看到司法的原则、理念像一条小河,穿过山冈,越过浅滩,潺潺流向大海,无疑让人受益匪浅。

内容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断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为祸尤甚,犯罪触犯了法律,仅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污染了水源。不公正审判造成的冤案,将会给向司法主张正义的民众的法感情以致命的打击,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然而,从古代窦娥冤狱到当代佘祥林、赵作海案上演“亡者归来”的惊天逆转,冤案从未淡出过司法的历史。因此,深刻剖析冤案形成的机理就成为摆在法学家和司法机关眼前的难题。

冤案是如何铸成的呢?一部分原因是司法腐败。司法人员腐化堕落、徇私枉法、权钱交易是司法腐败的根源。而另一部分原因则可归结为司法错误。简言之,司法错误就是法律的解释、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错误。就广义上的司法错误而言,司法腐败也可被包容在内,人为故意制造的错判也是司法错误。司法错误的形成机理既有司法人员的主观因素,即人性的弱点,也有司法程序缺漏的客观因素。

如何杜绝冤案?从人性弱点入手是一种思路。法学界关于人性弱点在司法错误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已为数不少,但是人性并不是采取一定措施就会变得完美。自古希腊起人类就开始踏上了寻找没有人性弱点的“哲学王”的旅程,哲学王应当是在智慧和道德上全知全能的人。不仅倡导“哲学王之治”的柏拉图本人在晚年转而求诸法治,纵观世界法律发展史也从未出现哲学王。究其原因在于人性弱点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存在是客观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在司法过程中完全排除人性弱点这一因素是很难做到的。司法人员的素养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未来最终形成了极高素质的司法职业群体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杜绝人性弱点。因而,在当前阶段,应当在承认人性弱点存在的前提下,从程序着手寻求避免冤案的可能性。即对待司法错误问题的产生更多地从客观的司法程序层面寻找突破口。

美国著名法学家、综合法学代表人物博登海默曾言:“法律是一个带有许多大厅、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应当说,基于维护司法权威和尊重保障人权的立场,对造成司法错误的程序性问题进行研究是法律大厦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房间。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教授主编的《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一书则为这个房间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何家弘教授同时一直关注和研究司法错误和冤案问题,自2005年底就为此成立了课题组,通过论坛、座谈、研讨会和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我国如何构建错案预防体系和救济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司法错误或者说冤案的形成不能简单归结为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个人的问题,而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问题。制度存在漏洞和弊端,错判才一次又一次被复制。

何家弘教授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知名法学教授,证据调查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与此同时,他还是国际犯罪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一位不折不扣的侦探小说家。他的侦探小说被翻译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英文,还曾登上法国畅销书的排行榜。他的这一“显赫”背景在《迟到的正义》一书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本书读起来既像是一部法学专著,又像一部冤案故事集,其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滕兴善案、杜培武案、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十大冤案,对每个案件始末都进行了故事性叙述,而在故事中又随处都有司法理念的身影逡巡其中。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刑事司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因此,这本书并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同时面向学者和大众读者的一本佳作。阅读这本书仿佛看到司法的原则、理念像一条小河,穿过山冈,越过浅滩,潺潺流向大海,无疑让人受益匪浅。

何家弘教授在书中总结了造成冤案的十大刑事司法误区,包括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违背规律的限期破案、先入为主的片面取证、科学证据的不当解读、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放弃原则的遵从民意、徒有虚名的相互制约、形同虚设的法庭审判、骑虎难下的超期羁押和证据不足的疑罪从轻。这一总结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兼具实践价值:对于这些误区的认识,将有助于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检视司法程序,避免再次步入误区。

在笔者写作此文时,正逢“呼格吉勒图冤案”18年后得以再审的消息传来。若这一死刑案件的再审结果推翻原来的判决,就与湖南滕兴善“杀人碎尸”案中被告人滕兴善被错误执行死刑如出一辙。将再一次印证美国大法官休尼特的那句名言:“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然而死刑冤案同时也诠释了另一句法谚:“迟到的正义便不是正义”。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正义的翩然来来迟已然无法弥补逝去的生命,亡者不会归来。

正是由于死刑案件中的司法错误具有不可扭转的特征,这将死刑冤案与其他冤案截然区分开来。一方面法院无法保证执行的每一个死刑案件都是绝对正确的,而另一方面对于死刑废除问题在国内仍存有很大争议。因此何家弘教授在本书中也主张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无法获得民众普遍支持的前提下,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少用和慎用死刑,这应当是中国死刑制度顺应国际人道主义潮流的基本趋势”。笔者就此联想到,西方除了手持宝剑和天平的正义女神形象外,还有一种手持典籍,骷髅头骨置于典籍之上的形象,典籍载法,而骷髅则意味着人的生命的脆弱性。这意在提醒世人,珍视人的生命权利应是法的基本精神。

以上种种议论,归结起来无非是,尽管人们希望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而人非圣贤,即便在司法领域,错误亦在所难免,永恒正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辩证矛盾。法学家、执法者和司法者所能做的,便是在法治进步的浪潮中推动正义无限地接近永恒。这也是何家弘教授写作本书的意旨所在。

作者:化国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来源:中国法制出版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