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内容简介】
社会信用立法游走于公私两域,具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必须在立法法确立的权限范围内审慎进行。本书作者作为上海市政府法制办领导、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培训讲师及起草《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的参与者,多次为各部委、各地区负责社会信用工作的领导作相关培训,在此过程中对社会信用立法积累了相当的理论与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本书稿共分八个部分,主要包括导言,关于社会信用的中央重要论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信用的概念辨析,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与使用,社会信用信息主体的权利救济, 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与发展,社会信用建设的上海地方实践以及附录。
【推荐理由】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并多次提及“公信力、信用”等内容。社会信用体系,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支撑、以法律规则为保障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信用中国”,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是不二选择。社会信用立法,必须妥为界定社会信用的概念,并按照合理行政原则、关联原则、比例原则与合法原则,精细构造一套信息归集、查询与联动奖惩的规则。政府在推行信用管理过程中,务须遏制行政恣意和行政滥权,切忌“用大炮打蚊子”,对无心之失科以重罚。立法还须赋予信息主体一定条件下的记录消除权、异议权、主动修复权、行政复议及诉讼权。技术向来中立,大数据更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辅以良法,才能臻于善治。
【作者简介】
罗培新,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导。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译著近二十部,主持起草完成了《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使用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3月实施),深度参与《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
(责任编辑:曹美璇 实习编辑:巩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