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自2016年5月成立,6月挂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下同)土地法制研究院已跨越了四个年头。2020年5月,经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严格考核,研究院团队首批“云山学者”四人均评为“优秀”。回眸过去四年,奋斗的主旋律始终激昂雄壮。广外土地法制研究学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的高度信任与正确领导下,得益于国内和域外诸多高校同行及其组织机构的鼎力支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凝练为“朴心敏行”之院训,以创建“高维度、广认同、群像式”特色鲜明的知名研究机构”为己任,以深耕学术研究与落实社会服务为依归,在“重整行装再出发”创业创新征程上步履铿锵,全体人员励精图治,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国际交流、田野调查、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两次荣获大学先进集体,于2019年年底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获得业界较高认可。研究团队始终以创业者的热心、雄心和恒心,用法学理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小康社会、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广外土地法制研究院主要成果数量统计表
一、聚焦主业发力 科研成果丰硕
1.学术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107篇,其中,国际高水平期刊5篇,法学核心期刊(CLSCI)21篇,其他CSSCI来源刊物48篇。
2.出版物。撰写著作17本,其中在法律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著作7本、2本、2本。创设集刊《土地法制科学》(已出版3卷),担任副主编并参编“马工程”教材《民法学》、连续参编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等。
3.承担科研项目。科研立项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纵向项目12项,其他纵向项目10项,横向项目19项。
4.荣获奖项。获得业界重要奖项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二、苦练内功心法 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形成“一院四中心”(“一院”即土地法制研究院;下设“四中心”,即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法制研究中心、大湾区建设与城市土地法制研究中心、基层治理与集体经济组织研究中心、不动产比较与实证研究中心)研究架构,实现重点研究方向科研机构全覆盖,充分发挥科研人才集群效应。
2.优化团队结构。探索培育具有国内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成长与支持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前沿学术动态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广泛吸纳理论界和实务界知名专家学者以“云山讲座学者”“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和特邀研究员等形式讲学、访问、研究,实施优胜劣汰,稳固当前专职研究员10人左右,与兼职不少于15人相结合的人才网络结构。
3.坚持调研特色。延续陈小君教授及其团队1999年创建土地法律制度研究机构至今年复一年田野调研传统。近4年高频率完成多次规模调研:例如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3个县(市、区)“三块地”改革试点的全域调研;中日、中德农地法律制度调研;珠三角9地城乡土地制度专题调研,广东21地市中16个地市土地管理制度调研、北京市土地信访问题的特色专题调研等。为参与国家立法和区域法治建设献言献策奠定坚实基础。
4.推动制度建设。集全员智慧编制出台具有本院特色且可推广的首套规章制度,推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形成了《科研项目申报和交流管理规定》《定期研讨会管理规定》《横向课题和科研启动经费提取公用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办法》等10项具有研究机构针对性特点的体系化内部管理制度。
5.扩大宣传品牌。建设“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开通“土地法制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形成“网”“信”共促的良好局面。网站、微信公众号访问人数超10万人,成为分享研究工作动态、推送研究前沿讯息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荣获学校“优秀网站”。
三、增进内外交流 创建学术品牌
1.境内学术交流。参加各类重要学术会议近120场;应邀做学术报告80余场;主办或承办学术活动40余场,极大地提升广外法学学科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其中,发起创立(主办)的“一联盟三论坛”(“中国土地法制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联盟”“云山青年法治圆桌论坛”“全国土地法制博士生学术论坛”“土地法制前沿论坛”),正在成为学界具较大影响力的土地法治、三农法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并与业内同仁们共同展示了土地法治研究领域的学术生命力与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