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1.《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
作者:张新宝、丁晓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版
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丁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随着国内数字法学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开展,确定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该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释义对象,涵盖个人信息保护法基本问题、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跨境提供规则、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制、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为该领域教学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教材。
2.《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作者:海伦·尼森鲍姆(Helen Nissenbaum)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版
海伦·尼森鲍姆(Helen Nissenbaum),康奈尔大学理工学院信息科学教授。
在主张个人信息自决权的时代,海伦·尼森鲍姆教授对告知同意制度提出质疑,提出了著名的“场景化理论”,谈论了包括信息技术的力量与威胁、对主流隐私进路的检视以及场景一致性理论框架。海伦·尼森鲍姆教授主张支持保护信息的合理流通,这种流通是由社会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存在的差异导致制度规范有所不同。该书为数据隐私探讨与研究提供了值得深入研读的思路。
3.《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修订版)》
作者:劳伦斯 • 莱斯格(Lawrence Lessig)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版
劳伦斯 • 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为网络领域的奠基之作。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劳伦斯 • 莱斯格教授提出“代码是网络空间的法律”,认为随着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的控制能力将会增加,从数字世界逐步延伸至物理世界,使得“完美规制”成为可能。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可规制性、代码的规制、潜在的不确定性、相互竞争的主权,引发人们对如何实现网络法律规制等核心问题的思考。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李敏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