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 > 法律书屋 >正文

书单书评|我读282:书单 | 社科法学

发布日期:2024/9/7 正文字号:

文章标签:#社科法学  #法学方法论  #法与本土化

导语

       与以规范文本为中心的法教义学不同,社科法学倡导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法律问题。在中国法学界,如今不仅“社科法学”这一概念业已成为时常被提及的学术热词,而且社科法学的研究成果正在以其鲜明的特点,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践行者。正是由于此种学术影响力,社科法学目前已经被许多学者视为中国法学研究当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之一。本书单特选取三本近一年来出版的社科法学佳作,以飨读者。

内容

1.《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


                                      作者:侯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侯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科法学,展示了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作者对社科法学从追随到反思再到自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社科法学的系统性思考。本书着力对法律的社会科学、法律中的社会科学、法学的知识社会学三种知识类型进行研究,采取总分模式,共分为四编。本书力求将法社会学迭代到法社会科学,构建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法社科的发展而言,本书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对体系化的追求及其提出的具体框架。这凸显了作者试图将法社科研究从“无形学院”提升到“有形学科”的雄心壮志。


2.《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


                                      作者:陈柏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家治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本书对法律经验研究方法的总结和透视,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学术创新如何从田野中产生,从而更有方法论自觉,进而严肃对待田野调研,有效生发问题意识,科学进行机制分析。本书不仅是法社会学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之书,对于深耕本领域的学人们实现理论进阶也大有裨益。


3.《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作者:[美]苏成捷

                                      译者:谢美裕、尤陈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擅长利用司法档案研究清代中国的性、社会性别关系和法律。

谢美裕,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斯坦福大学人文学概论讲师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恩校区历史系助理教授。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作者张延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