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商法律网 > 论文集萃 >正文

民法|人工智能侵权的过错责任

作者:林洹民 上海交通大学 

第37790篇 《法学研究》 2025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5/10/21 正文字号:

文章标签:#人工智能  #产品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  #证据  #避风港规则

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致损的侵权责任认定是人工智能治理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无论是扩张适用产品责任还是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的路径,对调整人工智能侵权行为均难以自洽。法律上的风险不同于危险,法秩序不能仅以“人工智能活动引发高风险”即对人工智能侵权适用危险责任。人工智能侵权原则上仍应适用过错责任,准确、全面地评价相关主体的行为,并满足被侵权人多样的损害赔偿诉求,且不应扩张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在责任认定上,提升透明度的实体性权利义务规则与程序性证据开示规则相结合,能够有效平衡两造诉讼力量,纾解被侵权人的过错证明压力。即便人工智能使用者的行为直接导致损害,提供者也未必能够援引避风港规则提出抗辩,主张民事责任减免。为推动人工智能开源生态的形成与发展,即便开源可能带来更多的误用与恶意利用,法秩序也应例外地创设非商业性质的完全开源人工智能侵权责任豁免规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侵权;产品责任;过错责任;证据开示;避风港规则

结构框架

引言:人工智能侵权的责任分配难题
一、调整人工智能致损活动的两种路径检讨
(一)产品责任规则适用剖析
(二)民事主体资格模式省察
二、规则建构起点:人工智能侵权的过错责任
(一)风险与危险二分下的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二)人工智能侵权过错归责原则之证成
(三)人工智能侵权过错推定责任之弊端
三、过错责任下人工智能侵权的举证便利性规则
(一)实体性权利义务规则
(二)程序性证据开示规则
四、人工智能使用者行为对过错侵权责任认定的影响
(一)限制适用的避风港规则
(二)开源人工智能责任减免规则
余论:破解科林格里奇困境的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文献链接:
https://www.pkulaw.com/qikauthor_qikan/56a99a335c864f4c481a8e3d7586ddfabdfb.html


(编辑:龚欣雨)

推荐阅读